第142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

  第142章 单行本发行的两周

  七月一日,上午六点。

  “这里是津门人民广播电台,社评新闻栏目,大家早上好。”

  “早上好。”

  “今天是七月一号,在历史上的今天,曾经发生了一些大事,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……”

  “我们之所以把7月1号定为节日,首先是在《论持久战》一文中指出,‘今年的七月一号,是成立的第十七周年’……”

  “风风雨雨,苍苍茫茫,而今已经走过了63年,新的七月即将到来,爱国商人霍营东提出,要对港地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提供赞助和奖励……这是在港地首次由个人来进行的体育赞助……”

  “圣火已经从希腊雅典传递而出,中国奥运军团整装待发,这是我国成立后,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……1932年,同样是洛杉矶奥运会,刘长春乘坐的“威尔逊总统号”邮轮抵达洛杉矶码头,参加一百米和两百米跑,然而因为舟车劳顿,不得休息,刘长春并未能取得好成绩……”

  “现在插播一条新的消息,著名军旅作家、大学生作家余切的单行本《大撒把》已于今早九点发售,初版一万册,因其数量较少,目前仅在京、津两地发行;听众朋友听到这一条消息后,可在各大新华书店和邮局指定购买,后续再印三十万册铺向全国其他地区……”

  六点半,这是北方一天的白天开始的时间。

  清晨的街头,薄雾笼罩着街道,工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灰白的晨光里,身影匆匆,车后架上绑着饭盒或工具包,衣衫上搞不好还带着昨夜工作的油渍。

  新街口新华书店,西四新华书店,琉璃厂、老王府井……民族宫对面的三味书屋,小街老三联书店,八面槽外文书店……通通换上了《大撒把》单行本,一开始位置并不显眼,只是张罗了广告。

  “军旅作家余切首部单行本上市!”

  不断有人听了早上的广播,过来买书。书价两块零五分,很不便宜,京城这边工人的工资六十块钱来计算,相当于其月工资的3.4%。

  去书店的就很幸运了,大概率买着了。

  来书摊的就倒霉了,能买油条,能买豆汁儿,肚子饱了,精神并没有。

  “您这有《大撒把》吗?”

  “什么《大撒把》?”

  “你卖书的,连《大撒把》都不知道,连余切都不知道,你卖什么书哦!”

  何谓《大撒把》?

  美术馆东墙的书摊,摊主老刘有看书的习惯,他已经听了三四次抱怨,对《大撒把》产生了兴趣,因为这似乎是个传统文学。

  他这主要卖各大杂志,其中卖的最好的是《小说月报》、《大众电影》等等。

  不瞒您说,纯文学期刊并不怎么热门儿啊,在书籍的世界里面,《人民文学》、《收获》只是少数。

  《武林》都要比以上杂志更受欢迎,上面可有人传授金刚功呢,还有人教特异功能,你怎么比得了。

  一个寸头青年,骑着自行车过来书摊了,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:“这儿有余切新书吗?”

  “《大撒把》?”老刘已经会接了。

  “哟,您有见识,我一说余切,你就知道了他的书。”寸头青年王硕这么说道。

  他那天和余切打过照面之后,左思右想,觉得似乎见到了自己的“偶像”——做鸭子生意没有让自己挣钱,抄余切的书却挣了钱。

  这不得是一辈子的偶像吗?

  考虑到余切的成名作《天若有情》是一个骑摩托车的烂仔,那么余切本人骑车也并不稀奇啊。

  王硕是退役老兵,他有订阅《军文艺》和《军报》的习惯,回家猛翻了一阵,在五月份去往老山前线慰问的“余切和宫雪”的侧脸照中,初步确认了是余切本人。

  艹,真帅!真配!

  偶像长得真特么帅啊,怎么能有这种人,他竟然还会开日本摩托车,其他人可怎么活?

  但是,摊主老刘道:“对不起同志,我没有余切的书。”

  “你没有你接什么话?真操蛋!”王硕骂骂咧咧离开了,走出几步又回来说:“看在我们都认识余切的份儿上,他的钱我也让你赚一份。你可听着啊……”

  “年轻人,我听着呢。”

  “你去把《大撒把》这本书,有多少买多少,买来摊上放着,涨五毛钱,要快,三天内全部出手,因为后续三十万册要上市了,你就赚这几天的钱。”

  “既然这么赚钱,你为什么不拿来卖呢?”

  王硕道:“我特么写小说了,我是个作家,我赚这比辛苦钱干什么?你爱信不信!”

  别惦记我,爷走了。

  八点,天已经大亮,该干活儿的这时候要开始干活儿了。

  燕京雪花冰箱制造厂的部分工人没有造冰箱,而是在研究余切的新书。原因是副厂长的儿子就读于鹿大,要去留学,半个月前,这个儿子和作者余切相会于密云水库,当场被余切的风采折服。

  回来后,儿子向爸爸推荐了余切的新书。

  并且说:“如果他《大撒把》讲的是那么一回事,那我留学完就一定要回来!四十年后再看,他要是说对了,他就是我的再生父母!”

  “孩子,你妈的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