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1章 历史的教训
一面把管道工厂往外迁,简直是把棉兰整个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。
顺着窗户一眼望出去,到处都是工人和脚手架,动作简直比当年的三王山新村还要激进。
除了数万俘虏,万岛自己也挤出了上万的工人,努力在战争的阴影下,建造这些工厂与基础设施,就比方说杨锋重点关注的码头,那里就有无数人影在烈日下工作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搬石头、铺水泥、盖房子……
之前杨锋大量的兑换弹药,现在却180度急转,开始大量的兑换粮食,努力满足建设工作的需要。
这时候就有人提议,干脆把苏岛北部密林中的百多万民众迁出,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棉兰填满,还能为建设跟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人力。
可杨锋犹豫再犹豫,最后却还是咬着后槽牙,拒绝了这个诱人的提议。
手段可以稍稍激进,但是脚步必须扎实。
不然就会给未来埋下大雷!
万岛这个国家,以前被荷兰人统治时照搬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,关键执行起来后又进行了各种调节和变形,弄的是土不土、洋不洋。
但是很关键的一点,那就是私有制早已深入人心、刻在了骨子里,眼下社会党开始推行公有制,这就必然遭到各种阻力和抵制。
杨锋的思想没有那么极端,他也清楚私有制是有很重要的存在意义的,但是就今天的万岛来说,他必须先打下一个基础,为整个国家定下一个大的基调。
落实到具体问题上,那民众迁入城市容易,但那只是昙花一现,杨锋还是要用集体农庄的形式把万岛的未来彻底固定。
于是乎在半个月之内,差不多有30万民众迁入了棉兰,其他人则是由隐秘转为公开,开始在苏岛北部建村立镇。
一个壮劳力15亩土地。
一个家庭随随便便就是4-50亩。
而1000个这样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集体农庄。
在八个这样的集体农庄中间,则是会设立一个人口在2-3万左右的小镇。
如此一来苏岛北部就被迅速的开发建设,无数密林都被推倒,一条一条道路是迅速的延伸了起来。
关键除了村子和小镇,大型的种植园也在拔地而起。
每个两万亩左右的面积,选拔和寻找专人来管理,划分出专门的生活区,然后再安排工作人员。
这些种植园和集体农庄的形式不一样,他们是工人雇佣的模式,当然是可以带上家人的,而且在这些种植园里面全部都种满了橡胶树、甘蔗、胡椒还有丰狂一号的水稻。
一眨眼,人手不够的问题就直接摆在了杨锋和新生的万岛面前。
那里都缺人,无奈的杨锋只能把渔府的人员拆开来使用,但这依然是杯水车薪,城市缺人、农庄缺人、军队更是缺人,要知道战争的阴云还没有远去那,这就逼得杨锋等人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。
最后权衡利弊,杨锋只能是迅速推出了两项策略。
一个是建立学校。
大手一挥在棉兰又建立了30多所学校,配合原有的学校进行9年的基础教育,两年的职业教育,跟着就把这些年轻人都推上工作岗位。
另一个就是使用滞留在万岛的复员美军。
之前在海花岛的时候,就已经雇佣了不少,现在则是把规模彻底放开了。
因为杨锋心里清楚,这些终究都是些客人、外人,他们早晚都会离开的,那么在他们离开之前,能使用一分钟就是一分钟,能使用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。
可惜这项政策才刚推出,新的问题就又来了。
这些学校缺老师、缺教材、缺物资,甚至于就连学生都缺,此时此刻杨锋就好像带着几个人,奋力支撑着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厦,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发生新的状况……
棉兰城中心,公署大楼后院,杨锋把这里改成了一个食堂,负责给工作人员提供膳食。
此刻已经是午夜十二点了,但是钟声响起不久,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就陆续出现了,有人手里还拿着文件之类的东西,节省每一分钟时间。
至于食堂的工作人员,他们也早就习惯了这一幕,迅速就拿出了干粮、浓汤和水果。
等公署人员打好饭,坐下来享用时才有一些交谈的声音响起。
“老张今个又这么晚?”
“你不也是一样吗?”
“我们的项目要结束了,明天可以早点回家,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了。”
“你看你是想弟妹了吧?”
“嘻嘻嘻、哈哈哈哈……”
就在大家肆意的调笑时,食堂门口那边是突然就安静了下来,原来是苗苗和莉莉到了,作为公署内的高级职员,社会党骨干级别的成员,一般的工作人对她们还是相当畏惧的。
不过苗苗和莉莉就显得随和多了,朝自己部门、自己熟悉的部下点点头,接着也打了一份同样的食物,然后就坐到了屏风后面,谁知杨锋和樊华已经在这边开吃了。
作为万岛的三号,杨锋的这个身份一直很尴尬。
在西方人面前,杨锋一直是努力的隐藏,但他终究不能顶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