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0-170

交。”

  “你们租的那个破房子能卖两百一十万啊?”刘爷爷听得咋舌,“那我们家面积更大,不得卖两百三?”

  陈念安说:“你卖了,你住哪儿去?”

  刘爷爷嘿嘿笑,祝满仓问:“哥,咱们家那个房子,姐姐是不是卖亏了?”

  陈念安说:“账面上看是卖亏了,但姐姐当时也是没办法,卖了房子,咱们三个的生活才能过得宽裕,你也能有钱去学音乐,那多烧钱啊。”

  刘爷爷说:“没事没事,星星不是正在挣钱么,卖亏多少,挣回来就是了。”

  祝满仓离开后,陈念安干完活,躺在狭窄的陪护床上,他不禁想起自己拆钢板住院时的那段经历。当时是姐姐给他陪床,他俩在医院待了十几天,还是在医院过的年。

  那时候,他们都很小,在医院里,很多陌生的叔叔阿姨、爷爷奶奶会来帮助他们,还会给他们送吃的,医生护士也对他们格外关照,陈念安记忆犹新。

  姐姐说,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又残酷,拥有牺牲奉献精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,这样的人会被人当傻子看。

  陈念安知道社会趋势的确如此,因为贫富差距悬殊,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,利己主义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,各种鸡汤都在教人们要“更爱自己”,而“感动中国”里的那些大好人,在世人眼里,个个都成了大傻子。

  可是,陈念安还是想做一个好人。

  不是以德报怨的滥好人,而是恩怨分明、有恩就要报的那种好人。

  像姐姐那样的人,像刘爷爷、俞奶奶那样的人,像祝叔叔、妈妈那样的人,他们都是好人。

 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们也都是傻子。

  祝繁星知道刘爷爷生病了,给俞奶奶转了两千块钱,俞奶奶不肯收,说陈念安在帮忙陪夜,不能让他们又出钱又出力。

  电话里,祝繁星说:“陈念安是陈念安,我是我,他在出力,我又没出力,这是我给爷爷的红包,奶奶,你必须收下。”

  俞奶奶说:“什么他是他你是你的?你俩就是一家人,没有这么分的。”

  祝繁星说:“我俩都是成年人了,户口又不在一起,各算各的很正常,奶奶你别和我争。”

  在病房,俞奶奶把这件事当笑话般讲给陈念安听,陈念安听完后沉默了好一会儿,才笑了笑,说:“她没说错,我和她……的确应该各算各的。”

  刘爷爷担忧地看着他,说:“念安啊,我觉得,星星恐怕是不会回来了。”

  陈念安一惊,脱口而出:“不会的!她答应过我她会回来的,再过一年,最多两年,她就会回来。她还说,明年夏天会回来一趟,给我过生日。”

  俞奶奶说:“我家安安去德国前也是这么说的,说挣够了钱就回来,结果呢?直接在那边嫁了个老外。星星长得这么漂亮,个子又高,说不定哪天也找着对象了。”

  陈念安摇着头:“我姐不会的,她会回来的。”

  刘爷爷问:“你和她现在联系还多吗?”

  陈念安:“……”

  他垂着头,语气沮丧:“不是很多,以前她还会在群里报平安,现在也不怎么报了。她工作很忙,几乎都在外面出差,我要看她的朋友圈才会知道她的行程。哦,她那边的朋友有我电话,如果她出了什么事,她朋友也会联系我。”

  刘爷爷叹气道:“唉……就是这样的,一模一样,去的头一年电话打得最勤快,第二年就少了,第三年更少。到了现在,一个礼拜能通一次视频就不错了,我那两个外孙几乎不会说中文,见面了也不亲,你奶奶和安安还有天聊,我和她已经没什么话好说了。”

  陈念安想说,他和姐姐联系变少是有特殊原因的,要不是因为他闯祸了,他们不会走到这一步。

  但这是个秘密,他说不出口。

  “所以说咯,我当初就反对星星去留学,不是不想让她继续上学,是怕她去了就不回来了。”俞奶奶一副“未卜先知”的语气,“你看,我没说错吧?一开始说毕业了就回来,真毕业了又留在那边上班了,说是两年后回来,念安你看着吧,她不会回来的。”

  陈念安沉默地看着爷爷奶奶,心里的底气越来越不足。

  ——

  六月中旬,刘爷爷出院回家,刘安安和俞奶奶一起照顾他,陈念安不用再顾着那头,开始专心照顾祝满仓。

  东耀中学已经放假,初三生们需在家自习一周,迎接中考。

  陈念安白天去A大上课,晚上回来给祝满仓做饭吃,空下来还得继续收拾行李。

  403室的过户手续正在进行中,他们在光耀新村的生活正式进入倒计时。

  这天晚上,陈念安正在写他的原创剧本《哪家人》,手机响了,居然是黄怡然的消息。

  她没头没脑地发来几句对话,又问——

  【黄怡然】:你看看这个,眼熟不?

  【磐石】:?

  那几句对话是这样的:

  魏海洋,你是不是有喜欢的人了?

  没有。

  没有?没有你脸红什么?天啊,你耳朵都红了!你肯定有喜欢的人了!她是谁啊?

  我说了没有!

  ……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