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章 炎风烈,长空云裂雷声彻。雷声彻,
第334章 炎风烈,长空云裂雷声彻。雷声彻,旱原如炙,江河将咽。
46度不是极限,温度还在飙升。
而南方有些地区,最高气温早就突破了50℃,当北方气温上升到50℃时,南方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60℃。
这种极端高温,说是几千年一遇都不为过。反正,历史上似乎从未见记载。
网上议论纷纷。
有考据党指出:“历史上极端高温的最高记录是44.4度。这一记录发生在乾隆八年,即1743年,当时帝都的气温达到了44.4度。此外,也有记录显示在某些地区气温甚至达到了46度。”
很多人不信,提出:“清朝时有这么厉害的监测手段?”
那位考据党就贴出了许多史料,关于乾隆八年的“酷热”,不仅有史料记载,还有很多早期来华传教士们保留下来的信件,其中有酷暑情景目击报告、天文仪器观测数据及天气状况信息等等。
看起来还是有据可查的。
至于监测仪器,除了康熙年间南怀仁设计的空气温度计,还有清乾隆八年(1743年)法国传教士宋君荣(原名安托万·高比尔)使用的新式酒精温度表,以拉谋氏温标测量并记录了当时BJ的高温天气。
当时身在京城的宋君荣也在寄往巴黎科学院同事的信件里惊呼:“这座城市的老人称,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……”
至于近代,在1913年7月10日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的格陵兰牧场最高温度为56.7度,但这一数据的准确性存在疑问。
而2020年8月16日,死亡谷的温度达到了54.4度,这可能是地球上记录在案的最高温度。
至于更早以前,比如清朝以前,或者远古时代,可能也有极端高温,但那时没有温度计,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。
今年夏天,最高温度记录不断在打破。有的地方甚至传出了七八十多度的高温,已经不是常人能待的了。
有不少人热死。真的是热死。
因为热射病,很多就抢救不过来。
比如一些医疗条件差的地方,或者去晚了,拖延时间过长,就会出现多脏器衰竭,而导致死亡。
有些根本不知道这个病,只以为是中暑,喝点藿香正气水,想扛一下,然后扛着扛着,人就没了。
骂人的不在少数。
“贼老天,想把我们热死啊!”
“说好的超级大洪水呢?连绵大暴雨呢?现在人都快晒成肉干了!气象局是不是把旱灾和洪涝搞反了?”
“高温持续下去,别说庄稼,连野草都枯了!粮食危机比洪水来得更快!”
如此高温,粮食欠收、作物减产是不出预料的。
“放心,我们国家的储备粮够大家吃一年以上的。极端天气再这样搞下去,估计过两年,也许明年,就要推广袁爷爷的高产水稻了。饿不死大家。”
悲观派留言:“这就是末日预兆吧?先烤干再淹死,人类根本没活路……”
“建议高温补贴按分钟计算!出门五分钟,流汗两小时!”
某新闻媒体:“外卖小哥集体罢工:电动车电池都热到自燃了,送餐等于玩命!”
段子手调侃:“建议神秘铠甲人出来兜两圈,20马赫飞过带起的风都能降温!”
事实上,这个消息落后了,李响早已突破到40马赫。一些国家监测到了,但是秘而不宣。提都不敢提。
至于中国,自然也保密。
“真期待下雨啊。”有网友祈祷,在气象局官方账号下提问,“能不能人工降雨?”
实际上,气象局也想人工降雨,奈何暂时还不具备那个条件。
有气象局尝试着打了几炮,压根没用。
也有明白人十分担忧:“大旱之后必有大涝,今年的大洪水,估计是不可避免了。恐怕真的要超出大家的想象。”
随着各路新闻报道,有人才后知后觉:“我去,这场极端高温竟然是全球范围内的,太不可思议了!”
“之前的末日预言,难道是真的吗?”
“大旱之后有大涝,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。”有博主在网上科普,解释了三点原因。
其一,是因为土壤的物理特性变化,渗透性降低。长期干旱使土壤颗粒连接强度降低,形成类似“板结”、“硬壳”的不透水层。英国雷丁大学实验显示,干燥土壤吸收一杯水需要十五分钟,而湿润土壤仅需数秒。在大旱之后,突遇强降雨,会有约70%的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,而非渗入地下。这相当于让大地变成“天然溜冰场”,极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。
其二就是气象系统叠加影响。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时,会形成“穹顶效应“压制水汽上升,导致持续干旱。而当高压系统崩溃后,积累的水汽集中释放就会形成暴雨。
其三,复合灾害放大效应。先旱后涝,植被死亡,地表抗冲刷能力降低,会加剧次生灾害风险。相当于打拳时先收回来再打出去,力度(造成的伤害)会更大。
另外,“大涝之后必有大疫”,这是一套“组合拳”,高温仅仅是开始!
一时间,这个帖子被顶上了热搜,很多人哗然。
很多之前不明白的,这时候就莫名感觉到害怕了。